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16882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人体只有呈弱碱性才是健康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特别容易患癌”……近年来“酸碱性体质”的各种说法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一些保健品广告和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捧的概念。但专家表示,科学上并无酸碱性体质的说法。
+ q4 u" a% j( B* A7 F b1 [& ]! M& y% Z
- O, W$ h) ^& e5 ?% v' U最近,一些保健品广告和养生节目流传着“酸性体制容易患癌”之类的观点,认为人体体液的pH值处于7.35~7.45的弱碱状态是最健康的,但大多数人由于生活习惯及环境的影响,体液pH值都在7.35以下,他们的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就是酸性体质者。一本流行养生著作《找对病源,碱回命》更是称有超过70%的疾病和人体的酸性化有关。作者列举了感冒、风湿、糖尿病、高血压等几乎所有常见疾病,声称这都是酸性体质的表现。3 J# M# d! C" J$ i# z1 z* g% p
: k! Z1 i! x- {% J“体液”说法含糊其辞 }& ^7 }* N/ V; ~+ H+ m7 f0 D; m
) F1 A" s, p: m- b5 @
以生态毒理和环境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刘璟是酸碱性体质说法的反对者,她曾多次撰文批评这种伪科学。
8 |. d: B2 A! E' F: O) E( u: `0 g8 F* }
刘璟解释说,首先流言对人体“酸碱值”测量的对象不确定。她说,人体中有多种液体,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消化系统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和汗液、尿液等,这些液体各有各的酸碱度。所谓的“体液”说法模糊。1 G: Q% A; Y! u x% F# d
8 z) U% m7 n& n6 G, g人体能控制酸碱平衡
+ m4 t. N: `7 h3 r- E8 `& q0 f) s7 g1 h% V3 X, {
刘璟认为,流言所说的体液应该是血液。因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刚好保持在7.35~7.45之间,呈弱碱性状态。# s8 Y6 o8 I, P4 B- i5 M8 X) a
( ^2 g4 C' k! X) e: w那么血液的弱碱性状态稳定吗?它会轻易发生改变吗?刘璟认为,这个问题多虑了。她说,血液是个复杂而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血液中含有碳酸氢盐、磷酸盐、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这些化合物保证了不停有物质释放入血液又排除出血液,使血液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血液的pH值始终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事实上,人体有着精巧复杂的设计,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血液的酸碱平衡。% e2 j. p7 J- D" ^: N, ]- ~
- m# y! p' D- t `; K7 ?0 ?7 r9 R6 W) D
' q& f$ j- ^1 T- b
体质分酸碱?专家:酸性体质易患癌无根据(图片来源:东方IC)
5 r2 d( U) F7 q* A# Y) A/ X6 c7 z9 O$ P/ Q
“酸性体质”致癌?
0 i4 j: w, l6 `+ T; }5 T4 X' Z: s/ u O, ~
记者注意到,酸碱性体质之所以广受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它与癌症扯上关系。网上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酸性体质”诱发癌症。这一观点被知名科普网站果壳网的专家否定。
+ u# @/ _, g! g
; c+ x: P U+ `1 p. r/ M“因果关系倒了。科学研究发现,肿瘤周围微环境的pH值的确比正常组织和器官要低。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快,而在肿瘤组织中血管的供应往往跟不上肿瘤细胞快速扩增的脚步,供应的氧气和养料不足,由此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谢产物,使得肿瘤组织周边的组织液pH值降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肿瘤对体液酸碱度的影响只局限于肿瘤组织周边的微环境,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表明肿瘤会导致整个身体体液都变酸。”
: i- L, a: `# {4 d$ L" y) y; @/ U2 Y1 N/ @3 Q
“酸碱性体质说”提出者是卖生物制品的. n+ |9 B7 m, C8 L* g
; {! v$ G) o0 v1 _$ ^0 m记者发现,自称国内最早提出酸碱性体质说法的是一个名叫梁双林的人。而他的身份是江苏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的董事长。按照梁双林的理论,多数人都是“酸性体质”,而吃他们公司生产的碱性产品就能解决问题。
6 J, e6 `- n* b, O0 H- R+ \/ _% N# ]( l9 q: s
业内人士指出,这就是保健品的炒作,提出一种理论或者概念,然后进行产品营销。“酸碱性体质的问题其实屡有辟谣,但一次次死灰复燃,这和我们公众科学素养不够有关,而这也是各种伪养生学说流行的重要原因。”刘璟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