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 积分
- 62
- 金钱
- 16882
- 威望
- 62
- 注册时间
- 2010-9-10
|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东子:方法是孩子学习制胜的法宝。' _8 P5 C9 {9 ^ `0 N0 b$ B
! J" r3 U7 p3 L2 f范姜国一:因为有方法,所以学得好。
, A% |; @! R. M7 B+ k9 E: D4 Y' P
爸爸东子 ———/ E$ F' Z; V9 N# d/ G: i
8 `9 y: b0 @3 }, G- p' }$ o
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可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9 ]6 d7 h/ T/ c
6 {4 j7 f' f) i, w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要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老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因为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我们要通过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g u+ Y c4 D6 N- u
% {, F8 l$ l! g) c i- ~
一个人会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得轻松,思维也变得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驭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 k- _; v0 }7 [0 O: Q2 K
7 g1 B$ Q ]( ~# T我对依依学习方法的引导主要有以下三点:
4 O1 i/ u0 f; ^7 w! f' G2 T$ V
1 u9 M( O& o7 z% |一是多读书,注意基础。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但在学习中,很多孩子却不重视课本知识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认为考试就是做题。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多读书少做题,不要多做题少读书。
1 s$ X# ^& B; R$ [* T. q9 I( X8 e! \# P3 p/ m% B% r9 y: u
依依从小学到中学很少做作业,但是却有大量的阅读,不做作业的时间正好用来阅读。这样的阅读不仅加深记忆,而且便于理解题意。- ]+ {7 p, d4 T0 ~
; U5 ~- G x w v6 f% u8 g二是多思考、注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驭知识的头脑。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思考的源泉是问题,在学习中应注意不要轻易放过任何问题,有了问题不要急于问人,应力求独力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做才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高。
" c1 d3 t4 k+ a( t' s. ]当孩子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他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您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呢?据我观察,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予理睬,或者简单应付,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爸爸(妈妈)忙着呢,一边玩去。”“去去,长大就知道了。”二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孩子问,就不厌其烦地详细解答,认为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见识和知识。! h& b, w; M! s; A. z: o
* w8 K5 t6 M( s! W
第一种表现当然是不该提倡的,孩子提问题表明孩子在主动思考,孩子有主动求知的欲望,做家长的应该感到高兴,并给孩子以支持和鼓励。粗暴地拒绝回答或者应付,会不同程度地扼杀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 i; V+ l, X4 _ L7 E% m+ \8 D7 G e: V2 [3 d6 Z) ^/ J
而第二种表现看起来像是一种很称职的做法,这样做的家长懂得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懂得利用孩子的提问,向孩子灌输知识。可是,我并不赞同这种“有问必答”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只是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当孩子急于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你轻易把答案说了出来,而且说得很全面和细致,长此以往,孩子很难生出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自然思考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因为他已经习惯于“吃现成”的了。
+ H! h o& _* e: F, g: X6 q/ d$ H r. T
所以,我认为面对孩子的提问,科学的做法是,不要直接回答,而是利用反问,启发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者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求索答案。孩子是否聪明,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会思考。所以,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孩子才会真正变得聪明,才会学得更好。
% Q6 s! K/ b. S; C X" M7 X4 C; d0 o4 ]
三是多重复,温故而知新。孔子的“学而时习之”道尽学习之真谛,不断地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我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
1 R& G5 s- z5 z# o9 O; L
" Z% u5 }! _; k6 M) D%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师想测试一下自己的两个学生,就拿来一箩筐花生,问他们如何能得出每粒花生米都有一层薄皮的结论。两个孩子开始行动了。一个孩子将所有的花生都剥开来一一验证后,告诉老师:每粒花生米都有一层薄皮;而另外一个孩子则将这些花生按大小和胖瘦等进行分类,每类剥开几个,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1 y( [: d& J8 R6 Z m. v9 r1 h+ o6 ?2 i1 x* [3 S4 a' K1 }
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第一个孩子用了几个小时,第二个孩子用了一刻钟。可见,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看了女儿下面关于英语学习的这段文字,我和女儿一样得意。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如此学习,怎会没有快乐?4 I$ Y/ e8 x; [" f4 S9 r4 A- U) M
: ^/ k1 D6 Q E! o! |0 ]3 }所以,在引领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教孩子记住了多少东西,而是教给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后,把学会了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所以说,善于学习比拿高分更重要。2 B. J% s7 I V! E7 ]
& t" z0 ~' Z6 a女儿范姜国一 ———
; |6 |) t# m. m5 P, m1 e2 o0 P# P F
关于学习方法,我倒有些体验,就说说学英语吧。' }: @. W) X( X2 v5 K
: w; H4 }4 u4 \转眼就到冬天了,小学二年级上学期的课马上就结束了,老师开始领着我们复习,准备迎接期末考试。
# C% @! R1 L' ]- N% V
5 ^2 q* y7 j2 @这天上英语课,老师说要我们记住几个英语单词:爸爸(father)、妈妈(mother)、家(family)。她把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开始领着我们读,读熟了又领着我们拼写。
& m* `& B( a* D" u3 o& G
2 |+ d) j$ X0 w我早就会写这几个单词了,所以老师领着拼读的时候,我闭着眼睛很大声地跟着读,脑子里还在想,有爸爸有妈妈,才有家。这三个单词放在一起很有意思啊。
% r1 N' l# H0 P, {$ u
% [5 k, I# N8 t8 H* d0 Y: {老师说,既然大家都会写了,那咱们就在纸上把这三个单词默写下来吧。说完,老师转身把黑板上的三个词擦掉了。
5 s; D' E2 w z: N* W. W4 E* P2 }' Z" _0 j8 |: m- n. x+ y" i+ G# a2 b
我很快就默写完了,可是老师还不喊停,我就无聊地盯着那个“family”瞎捉摸,这个单词怎样才能牢牢记住它的拼写的呢?“f ”“a”“m”……“father”“mather”……我嘴巴嘟囔着,手在桌子上划拉着,突然眼前一亮,“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爱”,把这几个单词组合到一起,不就可以组成“家”了吗?3 @: H$ S1 j; J% w* h# C4 H; W" r* R
" Y! D+ ]1 c7 |; r k7 ~顺着这个思路,我继续想下去,最后想出了这样一句话:“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取这句话中的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到一起,就是“family”!! Y) s7 t5 X# H4 X# G! f; {, Q: X2 m
; ^1 O% f, X) V$ X0 G2 n1 }9 S. F老师终于开始检查同学默写的单词了。我听到老师不断地对被检查到的同学说:“‘family’拼错了,你再好好看看。”* B U: Q G T U! H5 q4 v
# `9 ^6 K, o* z* U2 ], M) O) t
老师检查完后回到讲台上,郑重地说:“‘family’这个单词大家记不准,那就一定要下工夫,多读多写几遍。”我就想,如果把我刚才创造出的记忆“family”的方法告诉大家,不是就解决了这个难题了吗?* z: p; s- E, E7 H, f u' Z' t
& {: o8 @% j3 c0 i于是,我举起右手。当我讲完了自己的奇思妙想,老师高兴地为我鼓掌。然后领着同学们一起说:“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大家边读这句话,边在本子上写“family”,结果再没有同学写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