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E& b2 N( A% w9 s3 H2 U, q7 }: o0 `; w/ b" }. g
+ K2 B. c( V+ l2 K* c: A- N& i6 v/ i/ p5 ?9 A+ V- L1 H
来源:网络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于台北阳明山官邸,时年88岁。四天后,一位老人前来吊唁,宋美龄特意安排秘书将他引至蒋介石的遗体前,做最后的道别。只见这位老者俯下身去,轻轻地抚摸着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神情凝重。他就是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西安事变”、人称少帅的张学良。
张学良的到来立刻在现场引发了不小的轰动。随后,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他送来的挽联上,挽联是怎么写的呢: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这幅挽联,由张学良亲笔所写,有人说,这十六个字正是他与蒋介石复杂关系的写照,也有人说,这16个字远远没有写尽两人的恩怨纠葛。
# d. k( |2 N, ^
6 B# i! ?: ]- ?) y" f& ?& I1 s' t) ?2 {* a% `5 J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冲破层层阻力,宣布东北易帜,归顺于南京政府。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分 崩离析的中国终于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9 f2 F3 R: Q$ K2 c2 `: K
" {1 g3 ~" ?' v2 z
( S) [8 G- P# g; i: c. }3 X/ |1928年东北易帜
这是蒋介石与张学良的初次合作,虽然两人自始至终并未谋面,但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默契。1929年7月7日,也就是距离张学良东北易帜半年之后。应蒋介石之邀,张学良到北平作述职报告,两人在北京饭店这才见上了第一面。
6 U$ t5 U& T8 X: D' s! m
Z+ m& W6 O( l1 K+ Z0 R# ^4 v* ]/ \5 }
两人在北京饭店第一次会面时,张学良就和蒋介石谈到过中东铁路的问题。当时。蒋介石语气坚定地说道:必要时刻不惜以武力夺回中东铁路!他还强调:若是发生战争,中央一定做你的坚强后盾,十万大军、百万军款那都不成问题!
& n4 p) D) x( S9 ~; R0 H' s
2 R' C2 P/ u' \' w- ]. A. e/ i+ {7 Z- p
$ j5 c* I3 F2 h中东铁路事件,铁路旁严阵以待的军人
一回到东北,张学良就下令将中东铁路的电报电话业务收回,将苏联职员全部遣送回国,中苏双方随即发生武装冲突。从1929年7月末开始,直到11月,张学良的东北军和苏军发生大小战斗数十次。但这些战斗的结果,都以东北军的惨败而告终。期间,张学良损兵折将九千多人,而苏军仅死伤八百多人。
仗打到这个份上,照理说蒋介石该信守承诺、出手相助了。但是,张学良左一封电报、右一封电报,始终没能等来蒋介石的一兵一卒。
% c. ]3 q5 C& k# z8 [; j' N( i
% U" m9 T; f% V6 V" }1 G- Q4 P
4 h4 u. l% |4 P8 r0 _# n8 q e中东路事件苏军与东北军交战
尽管当时中国实现了形势上的统一,但事实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间仍是矛盾重重。1929年1月1日,北伐战争刚一结束,蒋介石当就对各地军阀实行“削藩”政策。此举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矛盾冲突。于是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西北的冯玉祥等人相继向蒋介石发难,各地零星战斗不断。
这种情况下,蒋介石自顾不暇,哪儿还有心思再管张学良的事呢?可陷入苦战的张学良则苦不堪言,这样的局面,是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始料未及的。
8 u1 P! G8 I$ f$ @* Q
0 O2 O3 O" g6 B* _
% z Q8 `7 k6 Y; A/ p% u' u) I8 i中东路事件后张学良视察
1929年底,张学良以元气大伤的代价结束了中东路争端。虽说张学良最终通过谈判,解决了中东路事件。但蒋介石的言而无信,无疑为蒋、张二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免责声明: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