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8月23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24节气的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 s6 ^+ Z: @8 g# _- Z3 \) Y处暑节气分为哪三个物候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7 N2 M2 s' i. d; N
2 l3 Q5 i& `) d+ m, o$ j d
- U4 `7 m9 L: z! u. |! h处暑节气民间有哪些习俗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此外,还会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而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2 _8 x4 `2 i. h4 ~( n# ~2 q5 V3 |* ?; Q, W% l4 V6 K; k
处暑
5 q6 k/ E( l8 e; @& ^' s: t7 a& W寓意:炎热暑期即将过去
' s5 W: \! ?2 l( r& l7 K气候特点:气温下降,秋老虎,雷暴
& s& @2 C1 s; d- O日期:每年8月23日前后 - M8 R! c, A" I0 ~4 T2 u
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50°
5 v3 T5 J% m. Z- I前一节气:立秋
( E8 s% U: U9 J. ?7 c! P后一节气:白露 " P4 @! Y3 N; x# F+ ~# }
风俗活动:放河灯、开渔节、泼水习俗 " n# q- r/ o& U' j# R
风俗食物:西瓜、四季豆
4 v. `5 x7 V: P* {农事活动:抢收抢晒
5 e5 s( j1 C7 u3 t' I) ]养生:滋阴润燥 4 A+ O* `: _, F4 {. n, s: H# M7 d
属性: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节气 0 i% E. F( x/ p/ Q
/ f6 G, j: x8 H8 I! y ?
) `7 X0 u6 I# h4 x# ~7 S
# C7 p' ~* h Z1 q. |, W/ x! R& J6 ~! h3 W# T- B) t
, G% e6 O9 g6 |! l: N7 B- _
/ P& Y. g) u, q3 Q! y5 F6 E0 t- ? P0 b0 c' o3 f8 C7 Q' r1 q; ~, D
9 x3 O# w) U2 u7 D$ G
日期计算
6 j7 S; @8 f3 ^2 V处暑日期的计算:[Y*D+C]-[Y/L]
. A9 _, b% w% ? a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
$ _$ w7 U0 ^: e% K, y; rL=闰年数。
7 | C3 T" i2 c9 }+ h# [* h8 o u9 l% J21世纪C=23.13,20世纪=23.95。 ) r: o. u2 n4 J' g
举例说明:2088年处暑日期=[88×0.2422+23.13]-[88/4]=44-22=22,
2 [, A+ v4 X4 Q$ l5 q8月22日是处暑。 处暑后不要急着增加衣物 4 ?) U/ T5 O* G+ F7 Q) D% S5 v9 ~5 f9 f
5 P9 H+ }4 l, I% [/ L) \/ ~; K2 v. V p# \: ` ?: F; {: u
: A, n! I1 r" n4 F1 F. ~& f# c
- x) }6 e- b& i) ~
4 [: |+ T. J' U: K
) V; }7 h# r" \$ S8 v
1 |' k9 d" X. k/ E% E& C4 ^
8 z$ }! A5 c/ j( r: x
: e6 Z: b* H5 J7 S2 \( N$ G9 D, [- W V0 k
2 E9 k4 }" q7 r# w: E5 X# l' e
0 U6 |7 o! V0 ^7 |# f$ Z# |* U处暑后适当秋冻# F0 p1 e2 a7 Q
虽然天凉,但不必急着增加衣服,需要扛一下,特别是身强力壮的人,依然可以衣着单薄一段时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对于体弱多病的人,还是应按照气候变化适当加衣服。
; e. d% T$ j* N& K$ v4 m7 B 此外,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 R# p3 R; r( L
处暑后饮食少辛增酸 滋阴润肺& |8 W# W' p% Y$ H
3 ]4 Z- K! \' l处暑后饮食注意滋阴润肺; h+ f1 C: X6 N: G0 O7 r' O" P
少辛增酸、一咸一甜8 h: c7 W8 t; y; o* e) _
秋天空气湿度下降,人们会感觉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秋燥症。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
5 Q! u+ M" K4 {+ ?' h2 ^: O 另外,秋季还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即“少辛增酸”,也就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望梅止渴”的故事 说明酸性食物具有非常强的滋阴效果,甚至还没吃到嘴里,润燥的效果就已经出来了,所以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 则要少吃或不吃。7 z d$ R7 h: ?2 q T4 H5 \' w6 {
“少辛”是因为味辛的东西具有发散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汗,随后身体变凉。所以处暑后不宜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类食物。( r% H6 ~) R6 h& ^' g
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一咸一甜”的方法。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盐,少量多次饮用,可减少水分流失。蜂蜜具有润肺、养肺的作用。7 ?" k, x3 S# P4 U. o$ d
另外,应防“秋瓜坏肚”,冰镇西瓜等凉性水果还是少吃吧,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专家提醒,秋季本来就是腹泻高发季节,如果此时再大量食用西瓜等寒性水果就很容易拉肚子,孩子更要少吃。 e# E Q* }( A% I
2 E5 R. S) H D- t! V! I
8 {3 B6 d% p0 d2 d4 q) k5 o6 ^9 w8 P, |5 |; ~1 {, T- E
需提醒的是,秋季气候干燥,化纤类衣服容易起静电,影响情绪和健康,所以尽量选择纯棉衣物穿着比较好。
) U5 q, y; `" O ]2 y; V; B处暑后每天多睡一小时, X; h/ s7 d+ [% T( r3 Q" B
4 L; R }6 ?& j% ~
& B; b4 p& w9 A$ r. e% e5 ?; b
8 @ W0 h" E# ?1 J. B* g3 k# M处暑后每天多睡一小时
- u( u! E$ h$ j& W9 ] 炎热夏季里人体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体力消耗大,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暑气消散,气候变凉,人体各系统也从活跃状态转入生理性休整期,人便会感到倦怠乏力,这其实是人体为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不过,秋乏太过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就不好了。中医认为,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适当增加睡眠,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此后应早睡早起,夜晚睡觉不应晚于23点。
: g- S3 A4 C+ w' z6 a, { 夜晚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9 V. H9 |; `9 v9 Z; }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气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U/ m; C: e' a' E4 [
处暑后适量运动 避免大量出汗伤阳气
* d) J+ a$ \1 B% f- X+ q5 G* b, M4 i4 F" A: H( I+ m; L
处暑后适量运动
4 W3 q5 ^% k) J 秋季里气候清爽宜人,多到户外走走,勤晒太阳,适当做些有氧运动。但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老人锻炼以早晚为好。
! T$ l6 n! L8 d I0 t- c; G, X 除了外出活动外,大家也可以在家里做传统保健操:①每日凌晨,正坐,向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吞咽津液。②清晨闭目叩齿 21次,咽吞津液,用两手搓热后,扶熨眼睛3秒,做8次,不仅能明目而且对肝、肺、心都有益处。此外,伸伸懒腰、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也可缓解秋 乏,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
8 d8 g9 j8 ]' s
) P# X4 u4 Q. ?0 w9 U* e2 Y1 N! H- R( Y1 Y; h
/ S% O8 r9 f$ k7 s
! y+ J) |9 K; [$ _, v1 |0 f
) J( u6 d- q; z) l* u3 a
0 ~" q; X: D/ n1 h4 Z. a8 K& e7 }0 |' z1 R, L
6 z& A q3 F, Q0 H+ L/ R6 G
+ o; P2 i7 @. q- X; ` |